上周给忘记写读书笔记了,其实最近书看的不少,却没有哪本让我发自内心的想好好写篇读书笔记,结果就晃悠晃悠的过了一周又一周,眼看这第三周又要结束了,于是就把最近读的书感兴趣的一些东西汇总一下,写篇读书笔记吧。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1)获取 (2)理解 (3)拓展 (4)纠错 (5)应用 还有一个测试步骤是伴随上述每一步的。
- 获取 获取就是信息进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阅读、课堂上记笔记以及个人的种种经历都是获取。获取阶段的目标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
- 理解 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中联系,这是学习的最基本联系。
- 拓展 拓展阶段是整体性学习中最花力气的地方,这一步将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构。
4.纠错 纠错阶段是在模型和高速公路中寻找错误,这个阶段要删除那些无效的联系。- 应用 应用把纠错带入最后的水平,通过比较(知识)信息是如何在现实中运行的来进行调整,如果理解不符合现实世界,那么再多也无用。在这一步中失败的典型例子就是书呆子,即那些读书读得很好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却茫然不知所措的家伙。
- 测试 上述阶段的每一步都需要测试,测试有助于你迅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帮助你改进学习技术,克服缺点。
—from 《如何高效的学习》
这本书只用了半天读完的,感觉干货不多,也就是提供了一套学习的方法,至于是否高效,还真的需要在实践中去找寻方法。以上引得是这本书对学习过程的一个总体的顺序,针对这六步骤,作者也算是简单的讲述了一下,我觉得还是要自己去发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法。
所以下一步,自己要花时间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法。
年轻人在城市获得的更多东西,远不仅仅是肉身之间非延时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见识。其实见识跟经济地位和聪明程度没多少关系,和是否在大城市生活有关。北京随便一个四五岁的小孩站在街边上,也许什么名车都认识,他们家的车库可能跟国贸的车展也没什么区别。而一个外地的农村大学生,可能学问很高但缺乏见识。这就是城市生活给人类灵魂世界带来的最丰厚的一笔财富。
—from 《罗辑思维》
这后边的比喻有点偏颇了,但是观点还是比较赞同的,赞同的原因是因为来到这个小城市工作之后发现的,虽然这个小城市在经济上并不落后,但总是发现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有着许多让我难以理解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最近那么多人嚷嚷着逃回北上广,其实只是因为他们从大城市逃离回到自己小时候成长的家乡时,才发现他们在城市里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或者事物,无处可寻,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不在一个维度。
虽然自己不是大城市出来的孩子,但是也能体会到罗辑讲的有关大城市的聚集效应的逻辑。
刘慈欣得出的结论非常特别,他说在地球这样一个星体上搞环保完全没有必要。他给我们看了一幅图,是发射到外太空的一个小型探测器回望地球时拍下的照片。从多远的地方回望的呢?64亿公里,也就是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40倍之远回看地球,然后拍下了这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中你还找得着地球吗?找得着,不过得用显微镜去找。就是一个小小的灰点而已,看上去地 球就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from 《罗辑思维》
这里罗辑讲了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是环保真的有必要么。按照大刘的说法,从宇宙的尺度上来看,地球就是一粒尘埃,我们人类真的有必要在一粒尘埃上去拂拭尘埃么。我们提保护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每年在环保上投入的钱有近万亿,可是投入在外太空探索上的资金不过百亿。为什么不花更多的钱去研究和探索外太空呢,宇宙广袤,外边是无边无际的资源和空间,为什么只把目光定格在宇宙的这一尘埃上呢。
当然,这个观点漏洞很多,比如说人类环保是因为要保证当下人类生活环境的健康,保证人类的正常繁衍,比如保护资源是为了确保人类的发展不会出现资源断层,引起全球资源荒。
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Nancy Qian以及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Nathan Nunn做过一个调查,他们从1972年一直跟踪到2006年,发现一个国家得到的粮食援助每增加10%,这个国家的暴力动乱程度就会增加1.14%。道理很好理解,因为一个底层的贫民,是没有办法直接拿到援助粮的。一部分援助粮被政府官员贪污走,另一部分就是权力大的是哥哥,枪杆子里出政权。那些反政府武装、游击队,这些有组织的暴力会劫持这些粮食,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最典型的就是索马里,大量的捐助粮都在半途被武装组织,比如海盗、游击队、反政府武装劫持。底层老百姓的境况几乎没有改善,这就是慈善的一大难处。
慈善,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中国的红十字会过去几年经常处在风口浪尖,颇多非议。罗辑讲的坏慈善,是指的引文中所讲的这种援助粮被侵吞的情况。其实,以国家层面做的这种慈善事业,并非普罗大众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是放在国际政治的背景下进行的,中国近几年大力气援助非洲国家,更大的原因并非来自所谓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而是为了与非洲各个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种良好的关系之上,可以有更多的计划和发展项目可以继续进行,而至于真正饥荒的难民,其实仅仅是最后要考虑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朝代更迭或者是朝代衰亡的最大导火线,就是饥荒,朝廷一般情况下也都会发赈灾粮救济灾民,但一般来说,这种行为基本上对饥荒没有多大的缓解作用,因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是一坛酱缸,基层的官员基本上是以腐败为主,劣币驱逐良币,大部分的赈灾粮基本上都被当地官员和巨贾瓜分殆尽。
所以,慈善是一件看起来很美好,做起来很复杂的事业。
你不知道,古董行当里,有三劝之说。哪怕是拿赝品骗人,对方临要买前,骗子得劝上三回,以示不负良心。劝了三回,对方还不醒悟,那就是自己作死,命中注定要被我骗了。”
—from 《古董局中局》3
马伯庸的博学在我看过的小说里比较少见,以前被惊艳到的是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掉书袋子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里也就是引一段觉得有意思的话,中国古人讲盗亦有道,所以中国的各行各业似乎都明着暗着有些行规,这种行规,似乎是行业里的人不约而同为自己设立的一个道德底限,文中说这个三劝之说,便是这样一个意思。所以说,在西方依靠宗教建立起群体的心理依赖时,中国完全依靠这种“道”,建立起了群体的道德规范。
当然,到今天这种所谓的底限意识已经一次次被打破,江湖和道上规矩,也零零碎碎荡然无存。
《新经济,新规则》
——互联网时代的十条规则
新达尔文主义把蝴蝶翅膀的每一次扇动,叶片上的每一条曲线,鱼的每一个种类都归于适应性选择来解释。似乎没有什么不能归结为适应的结果。可是,正如理查德·莱旺顿这位著名的新达尔文主义者所言,“正是因为自然选择什么都能解释,所以它其实什么也没有解释”。
———from 《失控》
如今,达尔文的进化论,仍然是被定为假说,因为它仍然存在争议的地方,那些争议的地方,包括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者至今也无法解释的内容。比如人得眼睛,设计精巧且相互作用的晶状体、虹膜、视网膜等结构,看起来确实挑战了达尔文那种“轻微、累进的”随机改进机制的可信度。正如达尔文在给他的美国朋友阿萨·格雷的信中所写的:“你说的弱点我同意。直到今天,眼睛还是会让我不寒而栗。”
格雷所遇到的困难,是他想不出在一个没有进化完全的眼睛中,某些部分会有什么用处,也就是说,他想不出一个没有晶状体与之配套的视网膜,或者反过来,没有视网膜与之配套的晶状体能对它的拥有者有什么用处。而既然生物不会囤积它的发明(“哈,等熬到白垩纪这东西就有用了!”),那每个阶段的物种进步就都得是马上就能用上、能产生效果的。每次突破,都必须首演即获成功。即使是聪明的人类也无法为这么久远以后的挑剔需求而矢志不渝地谋划。
有一个高度灵活的基因官僚机构管理着其他基因的生活。最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生命,从果蝇到鲸鱼,都授权同一个基因管理局实行管理。比如说,在每一种脊椎动物体内,都能发现几乎完全相同的同源异形盒自控序列(这是一段主开关基因,可以打开大段的其他基因)。
——from《失控》
前些天看的《I型起源》这个电影,其中也是用了这样一个线索,反达尔文的研究者在研究这些非随机突变的时候,有许多非常有意义的发现和推论,上边就是一个。I型起源这个电影里讲的是,主角认为所有动物的基因中应该存在一个控制眼睛的开关基因,可以控制眼睛的产生。
其实这样的理论有一定的颠覆性,因为它几乎是在背着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方向进行的,文中又说:
变异可以通过某种有意的、精心准备的方式来选择。与其说基因管理局仅仅对随机变异进行编辑,不如说它按一些计划表自己产生出变异。基因组为特定目的会创造出突变。定向突变可以刺激自然选择的盲目进程,把后者带出泥潭,将其推向越来越复杂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有机体会自编自导出突变以响应环境因素。多少有点讽刺的是,这种定向突变的强势看法在实验室里获得的证据,比弱化的非随机看法更多更过硬。
翻看这几天记录的书摘,发现好内容很多,而且有些内容竟然已经开始在遗忘了,前边讲了高效学习的方法,其实知识体系的建立,必然要考虑到知识的记忆。所以,保持整理读书笔记的习惯,分类读书笔记,也算是一种高效学习的手段。